当前位置:
打通创新的“神经末梢” 日期:2017年05月24日
经济日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打通县域这一创新发展的“神经末梢”,更好地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和有关专家。 抓住创新“主战场”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县级处于对上‘通天线’、对下‘接地气’的重要位置,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战场和前沿阵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伟楠说。 徐南平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县级独立设置的科技管理机构比例正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县级独立设置的科技管理机构比例为80.7%,去年则一度下降到50%。徐南平认为,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量大面广,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发展不平衡大大制约了县域创新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意见》明确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创新驱动、人才为先、需求导向、差异发展。《意见》还提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定位,因地制宜确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推动实现县域差异化、可持续发展。 破解创新“肠梗阻” “县域科技创新基础较弱,影响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徐南平表示,县域创新发展“底气”不足,主要体现在钱财支撑(即研发投入)和人才支撑不足上。 以钱财支撑为例,有关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1%,北京达到5.95%,全国县域平均水平却不到1%。“从地方层面看,贫困地区县本级财政困难,保运转保民生压力较大,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有限。”王伟楠分析说。 人才支撑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根据王伟楠提供的数据,参与2013年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2035个县和市,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仅为270人,而同期全国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将近400人。 为有效破解阻碍县域创新发展的这一“肠梗阻”,《意见》提出,要发挥企业家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开展创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推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广“科技镇长团”“博士服务团”等模式,发挥乡土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作用,提升县域人才集聚和创新管理服务能力。 近年来,一些县域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已有了可喜变化。王伟楠举例说,宁夏中宁县坚持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在数轮机构改革中保留独立科技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完善科技管理、技术服务等职能。截至目前,全县共引进、培育各类人才15140人,达到全县总人口的4.34%,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创新新引擎 “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打造创新新引擎,是推动县域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再到‘社会经济发展强’的新路径。”徐南平称。 浙江省新昌县的嬗变是最好的注脚。2016年新昌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4.45%,通过抓科技创新,经过10年努力,新昌已实现从浙江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从浙江省重点污染县到国家级生态县的跨越,不仅赢得了金山银山,也守住了绿水青山。 如何打造县域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能?《意见》部署了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创新驱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八大重点任务。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即是其中的一个“重头戏”。《意见》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可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平台。 专业镇是一个具有广东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载体,也是广东省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集聚地。2016年广东省有413个专业镇,数量只占全省建制镇比例的26.1%,GDP却达2.92万亿元,占全省GDP的36.7%。其中,佛山、汕头、东莞专业镇经济贡献度均超过75%,成为县域创新驱动的鲜活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