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创新密集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究竟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科技部日前发布的《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2016》称,作为我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国家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是我国推动“双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主要的战略力量,成为创新发展、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先导。
在稳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曹国英介绍,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高新区依然在高基数上保持了较高增长。“十二五”期间,146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年均增长17.4%,其中有18家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16年,纳入统计的146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比重达11.8%,其中42家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GDP比重超过20%以上,22家超过30%,10家超过50%;实缴税费占全国税收收入(130354亿元)的12%;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出口(货物及服务出口156648亿元)的比重为18.6%;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3%。国家高新区的规模经济总量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中国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对此,曹国英列举了一系列数据:目前国家高新区集聚了4.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企总数的39.4%;国内外上市企业140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近3800家;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96家诞生于国家高新区,全国131家独角兽企业中有104家在高新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404家,超1000亿元的企业10家。形成了以中关村、张江、深圳、杭州等为代表的全球创新高地,诞生了一批以小米、华为、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推动“双创”的核心载体
国家高新区是全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强度最大、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区域。“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推动‘双创’的核心载体。”曹国英介绍,全国经备案的众创空间40.5%在国家高新区内。2016年,国家高新区新增注册企业达到28.2万家。高新区内企业R&D经费支出达5379.9亿元,占全国企业的44.3%,全部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1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倍。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219.3件,是全国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9.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3051.7亿元,占全国26.8%。吸纳1805.9万从业者,其中54.8%为大专以上学历。
曹国英还表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成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国家高新区开始建设海外孵化器、海外产业园,探索产能合作、技术溢出和成熟模式形成国际辐射。国家高新区在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方面作用凸显。
对于今后国家高新区发展,曹国英表示,到2020年,国家高新区基本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基本建成若干全球创新高地、国家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到“十三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40家左右。努力实现“四个率先”,即率先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和高效率的创新体系;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格局;率先形成绿色协调发展的科技产业新城区;率先形成开放共享、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平台。
农业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此次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同时发布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监测结果。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表示:“国家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重要的创新密集区,对其进行创新活动监测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技部农村司巡视员王喆介绍,国家农业科技园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据统计,2014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投资总额1119亿元,科研经费投入91.5亿元,拥有研发中心数1807个,研发人员数量超过5.4万人。同时,园区创新产出也日益增多。截至2014年年底,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和畜禽水产新品种308项,取得知识产权数4230项,其中专利授权2074项,同比增长150%。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已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89个,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实验区建设通过新发展理念宣传推广、制度和管理创新以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地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没有采用靠财政拨款搞实验、靠政策优惠搞开发的方式,而是采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制度改革创新来开展工作。监测显示,实验区的许多发展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2015年实验区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